2019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民革集体提案
陕西是戏曲大省,是唐代“梨园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汇聚着自周秦汉唐以来的人类艺术文化的精髓。陕西地方戏剧,传承着千百年来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承担和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责任和作用。然而目前我省地方传统戏曲大多处于消亡状态,传承、保护工作亟需重视。
一、我省地方传统戏剧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省地方戏曲受到了影视、流行音乐、外来文化等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由解放初期的四、五十种地方戏曲,到目前仅剩下26个剧种(据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2016—2017年调查统计)。陕西赛戏、西府秦腔已经消亡。秦腔、眉户、商洛花鼓等剧种的发展状况相对好一些。汉调桄桄、弦板腔、阿宫腔、关中秧歌、陕北秧歌等剧种情况极不乐观。其它的剧种,如漫川大调、安康弦子戏、线腔、道情等,纷纷陷入生存危机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具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合阳跳戏、梆子戏的鼻祖即同州梆子已经很少演出。很多小剧种只能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庙会祭祀中看到。
二、造成现状原因分析
1、愿意从事演出、伴奏的人越来越少,戏曲人才招生陷入困境。
2、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大批处于演出“黄金期”的演奏人员“被退休”,造成正常演出经常无法保证。
3、排演经费不足,演出市场萎缩。改制后的县级剧团,无法拍演出有质量的“新戏”和“大戏”,单纯靠“老戏”根本不可能挽留观众。
4、缺乏好编剧、好剧本。我省编剧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中青年编剧几乎后继无人。
5、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特色不断蜕化,戏曲同质化情况不断地加重,使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6、剧种门派纷争,戏曲人之间的不团结。部分戏曲从业人员,包括一些“明角儿”,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送上门来的好戏“漠然视之”,对于和自己“同宗同源”的兄弟剧种不屑一顾,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三、保护、发展濒危剧种的建议
1、深度开展普查,尽快摸清家底。
再次开展地毯式、拉网式的地方传统戏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详尽了解掌握资源,摸清历史和现状。对目前各地传统戏曲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特别要对戏曲传人生活状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
2、加强对濒危失传的传统戏曲的抢救。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目前我省境内濒危失传的传统戏曲及时录音录像,抢救剧本。对相关的老戏曲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予以生活补助和传艺补助,使相关艺术不至于彻底失传。
3、认真培养传承和热爱戏曲的下一代人。
在扩大地方戏校招生力度的同时,在中小学、大专院校开设地方戏曲选修课。真正地使“传统戏剧文化走进校园”,而不是蜻蜓点水的走过场。开设此类课程的选修,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濒危戏曲的学习纳入考试范畴,是最有效的传承手段之一。
3、建立省级的濒危地方传统戏剧抢救保护常设机构。只有把小剧种保护上升为民间文化保护的高度,该项工作才有可能转机。
4、借鉴省外成功经验,鼓励地方传统戏曲剧目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5、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宣传优势,鼓励引导我省地方传统戏剧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