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记忆
民革咸阳市委员会 段萌
回想过去,那些久已尘封的记忆像一帧帧老照片,逐渐在我面前清晰、鲜明起来。
我的回忆中没有外婆的身影,我还没出生她就离世了。关于外婆,我唯一留存的印象是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那件事。
“旧社会山东乱得很,经常会碰到绑票。那些人背个筐子装作拾粪的,趁你不注意就把你绑走,然后通知家里人来赎。你外爷外婆不敢在山东呆,辗转来到陕西。因为穷,近二十年一直没回去过。你老外婆想她想得发疯,想得有了病,打发你舅爷来叫你外婆。你外婆本来已说好了跟着回去,那时我六七岁,还准备带着我。最后却因为凑不够路费,让你舅爷一个人回去了。你舅爷是流着眼泪走的。你老外婆后来因为想你外婆想死了。”记得童稚的我听着这悲切的故事,当时眼圈就湿了。
现在想起来,我心中还是悲伤不已。怎么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的凄惨故事,竟然发生在我的亲人身上。“娘想儿,长江长。”一位母亲日思夜念女儿的煎熬,到死也未见女儿一面的遗恨,任谁也不会不为之叹息,不会不为之洒下同情的泪水的。
是做女儿的不爱自己的母亲,不想回去看望老母吗?坐不起车就不能步行回家吗?我思来想去觉得外婆一定很难。她那时也有了自己的一群儿女,他们还小,嗷嗷待哺。如果步行,从陕西到山东,再返回,那得多长时间呀。她一定是想来想去、顾三顾四,才做出那个让人不忍的、肯定也让她抱憾终生的决定的。我想在这头的外婆的心,一定也是备受煎熬的。舅爷走后,她肯定又后悔自己没能痛下决心。她一定在心中常常责备自己,为着不能去病中的母亲身边尽孝,为着不能抚慰慈母思女的心。这一定是她后半生永远的痛。夜深人静之际,她一定辗转反侧,泪满两腮。当慈母去世的噩耗传来,深重的负罪感一定像巨石般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果不是,那么她老人家为何会早早离世?
想我妈妈六七岁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尚且一穷二白,子民的困窘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在幼时的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爷是一位白须飘飘的慈祥老人。他个子高高的,穿着白布夏衫,很勤快。外爷在七十年代后期就不幸去世了。父母到现在还不时谈到外爷,语调里是深深地遗憾。
“那时你外爷咋那么爱喝酒呢。他炕头放着一瓶酒。在村子里或田间地头转一圈回来总要抿一口。可那些年我们去看你外爷时从未拿过酒,那时穷。你外爷能活到现在多好呀。现在那么多酒放着,没人喝。”
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位慈善的老人。他从地里回来,走进房间抿一口酒,细细地咂摸。酒的醇香让他陶醉。他多想酣畅淋漓地痛饮一番,喝它个一醉方休,过一过酒瘾。但踌躇再三,举起的酒瓶又放下了。他知道,儿女们都很拮据,他们有心无力。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一瓶酒,是要靠它给这紧巴巴的日子增加一丝甘甜、一些快慰的。这一番醉的容易,但以后漫长的时日岂不没滋没味?
我知道,父母所叹息、所遗憾的不只是没有给外爷买过酒,不只是外爷一生不曾尽兴地喝过酒;父母遗憾的是外爷没能等到好时光。是呀,外爷年轻时颠沛流离、饱受饥馁,解放后日子虽好多了,但总不宽裕。眼看着改革的春风就要吹遍神州大地,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就要开始,外爷你为何竟如此福薄?外爷,我多希望你能活到现在,我会买最好的酒,好好孝敬你!
幼时的记忆中,家里是穷困的。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农业社拼命地挣工分,不肯耽搁一晌工夫。结果却是年年超支。我平常老是穿姐姐穿小了的旧衣服,曾为此颇感不平。那时候,总是盼着过年,过年才能穿新衣服,才能吃好的。那时候,就有一件事作为穷的印记深深镂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是爸爸所讲的他买袜子差一分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