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园漫笔
民革宝鸡市委员会渭滨区总支部 郭应文
(1)
我之所以激情挥洒抒写炎帝园,不单是因为那烂漫花卉,婀娜的杨柳格外润笔,也不单是因为那旋旎的风景和碧波粼粼的湖光水色赏心悦目,还因为我傍着这片土地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又在这儿当过一名园林工人,栽植过宝塔形的雪松,剪修过冬青、黄杨、红叶梨、法桐、桂树、丁香,塑造过皎洁如雪挺胸昂首的工农兵塑像……后来,由于工作调动离开了,但仍然与炎帝园共一城风雨。
我和炎帝园更深的一层情愫还在于,幼年时候,我家在渭河滩上的6亩菜园,恰在今天的炎帝园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悠悠,人世沧桑,这片土地的变迁和我的成长同步,前进的每一步履时有生活的风风雨雨,时代造成的坎坷曲折,但却始终沐浴和浸透着社会主义祖国的阳光雨露,淋漓着人民不朽的深情和厚爱。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幸福岁月里,当我来到炎帝园步入激情广场放声高歌的时候,当我进入园内地宫一展舞姿的时候,当我来到宝天烈士纪念碑前默默凭吊烈士的时候,当我清晨园中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当我在夏日傍晚对着湖中妖娆芬芳的荷花与友人娓娓而谈,与时俱进地细论人生的得失成败的时候,抓一把脚下的泥土,内蕴多少情和爱,炎帝园,你怎能不让我魂牵梦绕,心潮起伏!
(2)
五十多年前,渭水很大,可载舟楫,河滩上远远听到涛声幽咽,如哀怨的泣诉,如汹涌着悲愤的嘶鸣——
荒滩,乱石,如林的狗尾巴草,狐兔出没,白天可闻狼嗥……
零零星星的垦出的处女地里,萝卜、韭菜、玉米、棉花、洋芋……展示着小农生产的贫弱和原始。
一顶芦席搭起的庵蓬,像只蓬船在波浪中飘摇,内中有个年近六旬的女人,白天在地里务庄稼,晚上住在庵蓬中看守,那就是我的祖母。她身边有一个被她视为掌上明珠的男孩,她的孙孙,那就是我。
如烟似雨的月夜,我伴着祖母,从庵蓬中细数满天星斗,寻找大熊星座,看银河横斜,听祖母讲叙色彩浓郁而缤纷的童话……;在我酣然入梦后,祖母却撑起千斤的眼皮,倾耳细听庵外田野的动静,她不住地把流洒火星的旱烟锅磕得山响---惟恐田里绿杆上的红缨穗、豆荚、洋芋被人盗兽毁。那些盗菜的人,多是从外地逃荒而来,流落幽暗的街头,衣食无着,栖身城墙根破窑里的哀号无告的难民。在那兵、蝗、旱、涝的荒远年代,他们“不为困穷宁有此”啊!
荒凉的河滩,荒凉的岁月,苦难的人世!
(3)
漫步炎帝园,垂柳逶迤若云,雪松亭亭似塔,梧桐浓荫如盖,风动莲花翘摇,欢乐倘佯中,使人怡然自得,我不禁又陷入了沉思——
自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即着手改变渭河滩的面貌。宝成铁路大桥、广元路渭河桥、胜利桥横跨渭河南北,遥遥相望,市中心街道经二路平坦壮阔,蔚为壮观;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铁路宝天段筑路烈士纪念碑从陇海、宝成铁路交汇处耸入云天,如烈士高扬召唤后来人继续前进的巨臂,——其间,就是全市人民劳作之后的游憩之地河滨公园——今日的炎帝园。
在这片炎帝神农氏淳朴勤劳之风世代传承的土地上,在党政部门号召下,干部、市民、工人、学生义务劳动,无分昼夜,一座林木葱茏,花色满眼的公园已具雏型。在这个市中心区——昔日的荒滩上,公园,作为人们希冀的城市文明的标志加速兴建,多处完善,日臻完美。
(4)
1957年,作为“文革”预演的“反右”开始,举国开始政策向“左”转。1966年,“文革”苦戏开锣。
在那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岁月里,这座公园也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罹遭伐刈,倍受凌辱和摧残。公园中的树木、花卉被作为“封资修”铲除、运走,人们噙着泪水在万般痛惜中挖掉了自己亲手栽植的冬青、刺柏、黄杨、雪松,花枝翠蔓被清理一空,誊出一片偌大的开阔地,名曰“东方红”广场,要塑起一座现代神像......公园,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