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盼 的 时 代
民革汉中市委员会西乡县支部 赵娟
那天是疼爱我的至亲至爱的外公去世的日子。年迈多病的外公坎坷走完了七十个春秋,他是被病痛和贫穷折磨离世的,令在场所有的亲人为之动容。
外公是一个热爱土地的地道农民,只有三间瓦房,三分微薄的土地、一头瘦弱的老黄牛就是他所有的家当。外公有儿女,早些年都成家了,虽也不时地回家看望二老,但毕竟都有家事,家境也很贫困。加之外公那里交通不便,坐完3小时汽车还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家。前些年,他们身体还硬朗,农活都自己干,生活也都能自理,一年下来多少有些盈余,生活还算顺当。但自从一次腹痛而查出是得了癌症之后,外公的生活就真的是举步维艰了。高昂的医药费、来回求医的路费、生活费早已经榨干了这一对本已羸弱的枯树根。
我们出生在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着冰棍,怀揣着长大要保卫祖国,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成长,老师教过我们的第一个词语就是祖国,教我们画过的第一幅画是北京的天安门,翻开的语文教科书第一页便是天安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时候我们崇拜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喜欢看把俄国大力士一拳打到在地的霍元甲,甚至在医院里生病打针时,心里不断鼓励自己的也是“刘胡兰’’;我们盼望九七年快到,香港快回归,那时候我们住在低矮的房子里,渴望有一天能住在有阳台的楼房里,我看到生活在农村的姐姐们渴望得到城市户口,看见瘦骨嶙峋的的外公被病魔折磨得两眼无神,气虚神弱,只能卧床在家等待死神的决判,期盼着何时能改变这种局面,普天下农民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而在从前的年代里像外公这样年迈经济无来源、生活无保障、有病无钱治的老人在中国八亿农民中又有多少呢?我不敢想象,但我可以想象到那个时候,很多贫穷山区的中国农民都只能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叹息,翻阅阳光和雨水,任土地在脚下松动或板结,犹如那些不朽的乐章,流淌如河……在这悄无声息的泪水中,任劳任怨养育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用血和泪铸就生活的土坯房,静听着黄土地的搏动,任凭岁月的侵蚀。
走过三十年的岁月,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全面启动农村养老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普惠性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事实。许多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改善,人们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作为一名基层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者,我真切的感受这项中国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养老福利”和“健康福利”,真实地落到千百万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的身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党和国家政策的英明伟大;感受到做中国农民实惠、当中国公民骄傲。可惜我年迈多病的外公早已离世,他不知道多年来期盼的农村养老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农村全面覆盖,农民再也不用担忧老来无养,病无所医了。
走过三十年的岁月,我站在了天安门的广场,那磅礴的气势,那每一处线条都是我熟悉的,都是小时侯无数次用铅笔流畅描述过的,站在这里仰望天安门曾经是一个孩子的理想,今如此贴近突然之间热泪盈眶。我不由得感叹今昔生活变化如此之大,人之精神面貌更新如此之强烈,感叹祖国强盛为国人子民倾吐之恩泽如滔滔江水涌流不息,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眷恋,就像绿叶对根的感激,就像翱翔的雄鹰对蓝天的依恋。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耳听庄严的国歌,国之情便在我的胸怀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