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
算起来,在民革机关工作已经十多年了。依照俗见, 在这当中,的确给自己没赚到什么诸如好多人竭力追求的漂亮的汽车呀、宽敞的房子呀,等等。但是,却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另外一种收获,那就是幸运地认识了民革的许多好同志,真切地了解了他们的许多感人事迹。把他们的事情,告诉大家,这种想法,早就有了。迟迟未动的原因是,自从认识了他们,虽然不止一次地从他们身上曾经感受过某种无私、某种高尚,但始终未能弄明白他们那样努力、那样付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只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人所共知的话题以后,才逐渐体会到,原来这些同志孜孜以求的不就是一种和谐、一种美么!你千万别嫌这是些旧事。其实,现在提倡的,未必过去就没有;同样,当前号召的,也不必将来才出现。人类的有些追求不是永恒的、一贯的么?说实话,多年来,这些同志的笑貌声容常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精神特质时时在感染着我、促动着我。我相信,一旦了解了他们,你也会被感动的……
一、 续几声摧耕鸟啼啭的妙音
小时每逢春时农忙,听到杜鹃“快快布谷”的叫声,总觉得像生产队长催人赶快上工的叫喊声。可村民们却对它有极好的印象,满怀欢喜地聆听它的啼啭,说谷穗和福祉都会随着杜鹃的叫声一同到来。和民革的同志接触以后,我才发现,他们有着和杜鹃一样的情切意急,他们有着和杜鹃一样的苦口婆心,而且,他们并不只是些喊几句空话的人。参政议政,这是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份内之责无疑会完成得很好,要不是“执政”和“参政”的职责这样分明,我想,着急了,他们甚至还会直接拖着犁耙下地耕耘。
民革的同志就是这样……
2001年初,原省政协常委、市民革驻会副主委张居礼同志给省政协提交的一份《关于严禁木炭的烧制、销售和使用, 保护森林资源》的提案,曾经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提案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陕西省木炭等木制品出口近年来持续增长,从1994年的2055吨增至1999年的12462吨。”
“陕西省木炭等木制品出口近年来持续增长,从1994年的2055吨增至1999年的12462吨。”
“千柴百炭四两灰”,木炭属高耗林、低附加值的产品,烧制1吨木炭需 消耗10吨左右的木材,木炭出口的增加意味着森林资源在被吞噬。”
“陕西省林区内的木炭消费十分惊人,70年代,陇县的关山林区群众每天步行1~2公里就能背回几十公斤柴。但几年后,去砍柴必须走5~6公里路才能到达林区。这明显表明,森林在后退,树木在减少。”
“西安市大街小巷中烙大饼、烤羊肉等使用木炭的饮食摊点约有3000多家,一个摊位每天约烧木炭15~20公斤,全市仅这类饮食摊点每年就烧掉木炭约3~4万吨,而这些木炭需用30~40万吨木材烧制。”
“陕西省林区内的木炭消费十分惊人,70年代,陇县的关山林区群众每天步行1~2公里就能背回几十公斤柴。但几年后,去砍柴必须走5~6公里路才能到达林区。这明显表明,森林在后退,树木在减少。”
“西安市大街小巷中烙大饼、烤羊肉等使用木炭的饮食摊点约有3000多家,一个摊位每天约烧木炭15~20公斤,全市仅这类饮食摊点每年就烧掉木炭约3~4万吨,而这些木炭需用30~40万吨木材烧制。”
且不说为了得到这些精确而详实的数据,他跑了多少路;也不用问为了这份提案的形成,他熬了多少夜。单就提案所透出对自然在遭到人为破坏后,那种万分焦急的关切和撕心裂肺的呐喊,就足以让一大部分人顿受感染和猛然惊醒,就足以彰显出民革党员的一种责任感,或者,起码是“人”的一种责任感。然而,这又完全是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追求,完全是在唤回我国非常古老的一个美学命题——天人合一。
民革的同志就是这样……
随着城市不断的、带有“旧工业化”特征的持续扩张和大片开发,大量失地农民无情地被沦为城市里新的失业人群,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尽完善和就业渠道狭窄不畅,使得这一人群根本无法“乐业”。面对这种情况,市政协常委、市民革现任驻会副主委葛青民同志,带着几分焦虑,敏锐地意识到这当中所隐伏着的严峻社会矛盾和重大社会问题。经过认真调查,她发现:
“每征100亩耕地,就会有100人成为失地农民,”
“西安市已有约20多万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在征用农民土地中, 西安市存在“货币安置补偿标准偏低,不能按土地使用性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进行补偿;生活依托地安置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非农建设项目未办征地手续,农民的户籍不能正常转化”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