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和那位老者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同时在嘴里念叨了几句:“一寸国土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我想“青年从”应该是“青年从军”在那个时代的简称吧。这后两句应该是当时的政府号召青年学生从军报国的口号吧。
祖父的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我对此有所耳闻但知之不多。只记得他有时会讲起某年某月某次他们全班赴西安会考,正逢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重庆从西安上空经过,一时警报拉响,城墙上架起大炮打飞机。他们趴在城墙根的地上,头被大炮震得贴不到地面上……。小时候祖父是把这些事作为轻松的故事讲给我听的,但现在我觉得这故事实际并不轻松。
“我是参加了孙立人的部队,从云南一直打到缅甸,最后从缅甸离开大陆,坐船去的台湾。”那位老者讲述的很平静,平静得就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老人讲的那段历史并不平凡。当这段历史从一个亲历者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还是受到了某种震撼。我想这位老者肯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也许因为经历太不寻常,所以说出来反而很平静,也很简单。
话题又转向其他。祖父问:
“我记得你原来上中学的时候名叫尚学智,后来为啥改名叫尚可为?”
对方答:“我从参军那天起就改成了这个名字。”
“那台湾还有咱的同学没有?”
“有。”
接着那位老者讲了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他到台湾数年以后,一次在某军校门口听见有人喊他中学时期的名字,当时有一种如遇鬼魅的感觉,想着在这个地方咋会有人知道他参军以前的名字。回头一看正好是一位中学同学,而且和他住在同一城市,相距不远。试想,两位在同一地方度过青少年时光的中学同学,在经历了多年战乱流离之后,带着各自不同的经历辗转来台,在同一城市生活多年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然后在大街上偶遇,是不是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谈话的气氛逐渐热起来,祖父小心翼翼地从衣袋里拿出那张照片说:
“咱们班的那张合影我还保存着,你看。”
那位老者显然很吃惊,接着便有些喜出望外。两人捧着照片手扶眼镜仔细端详起来,并且不断的说及某某同学上学时爱打篮球,在自家的厅房安了个篮球架,某某人已经过世,某某人的晚年际遇不佳……等等,像是在品味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而照片上那位两手叉腰,一只脚踩着石头的青年学生,正是眼前这位尚老先生。从谈话中得知,老先生早已退休,并且皈依了基督教。他在台湾没有结婚,最近几年回大陆与他小学的女同学,一位丧偶的退休教师结了婚,方才给我们开门的中年男子,就是老伴的儿子。
那次见面以后,我听祖父说他们在尚先生的倡导下在县城搞了一次不错的同学聚会,祖父保存的那张照片成为全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张,被放大加洗了许多张。
再后来,我好像再没听到过尚老先生的消息,而我祖父的健康也每况愈下。我在一夜之间突然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以至于有一次我从南京出差回来郑重其事的对他说:
“爷,你平时老爱关心台湾那边的事情,但台湾是不可能去的。要不然我带你到南京中山陵看一看吧。”
祖父说:
“中山陵太远,要不然去一下黄帝陵吧。”
“中山陵太远,要不然去一下黄帝陵吧。”
有了这句话,我第二天就带他去了黄帝陵。当祖父拄着拐棍,拖着蹒跚稀松的步履艰难的走在帝石刻黄帝像以及诸多领袖名流碑刻前时,我在心里暗想但愿这不是他最后一次出行。
富于戏剧性的是,我有幸在2008年元旦去了台湾,而且是在元月一日那天参加了一个全球华人祭祖大典。按照大典组织者的说法,中华民族每年都应该举办祭祖大典祭奠黄帝、炎帝、蚩尤、神农氏等诸位祖先,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前几年就是因为这一活动中断,才导致海峡两岸局势紧张。置身于有几万人参加、盛况空前的大典现场,我想如果祖父能在场该多好啊。而此时他已经辞世近三年了。从台湾归来不久,两岸局势真的发生了持久的积极变化。正如我从祖父和尚老先生身上所能切身感受到的,政治上的坚冰可以造成本来同根同种之间的感情伤痛,而感情的加深和伤口的愈合同样可以融化政治上的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