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最具特色的部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当时最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要求。其有关土地国有、国民共享,将农民对土地收益权的实现与民主权力结合起来的思想;其坚持社会变革,发展实业的战略思想;其主张对外开放、互利合作、互爱原则、公平分配的个人和国家利益均沾思想,对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民生体系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在革命的实践中,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他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诚向西方寻求真理,吸收中外先进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民主义”,并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最能显示其阶级特征,最能体现其时代特色,也是当时最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要求。其有关土地国有、国民共享,将农民对土地收益权的实现与民主权力结合起来的思想;其坚持社会变革,发展实业的战略思想;其主张对外开放、互利合作、互爱原则、公平分配的个人和国家利益均沾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民生体系构建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变革生产方式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果,世界的生产力便生出一个大变动。孙中山看到变革社会生产力中采用科学技术,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在变革社会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这个大变动,就是机器占有了人工 ,有机器的人便把无机器的人的钱都赚去了”[1]。他说:“欲谋人类生存,当研究社会经济”[2]。在他民生主义思想中,经过国内外经济情况的对比研究 (即平均地权,以使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振兴实业),提出了解决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来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令全国的工人都有工作。[3] 孙中山思想中这种强调由国家也就是政府来发展机器生产,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唯物主义,更接近当时共产党的主张,主张生产方式的变革是解决民生之道。因此认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二)实现民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
一方面,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把民生问题提高到历史观的高度进行理论的阐述,认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他把历代进步思想家所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理想作为最高的道德信念而加以阐述,并自觉地把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改造为具有新的精神文明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虽然它仍属于资产阶级人性的范畴,但仍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撅弃康有为、李鸿章等和平维新渐进变革思想,认识到只能走彻底革命的道路。从留学欧美日等西方强国,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四处奔走革命,精心考察了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了解各种社会改革思想,并超越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温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
(三)以国家资本主义实现民生
提出民生主义时中华民族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内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背景下,孙中山就看到,在中国,要靠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推翻封建政权;对于帝国主义,必须赶出中国。他认为,中国的生产力落后,物质产品匮乏,必须向西方学习。因此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实业,基本理清了诸如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希望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生产无政府状态、财富的极端的不平均、托拉斯的暴虐统治导致的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所出现日益尖锐的资本主义矛盾,也促使孙中山不得不采取另外一种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因此认为,中国的民生主义革命能成为绝大多数革命者追求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