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理论文章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 理论文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人气:
    (四)重视民本的思想
    1、实现民生不能脱离民众
    农民家庭出身的孙中山,深感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有深切的阶级同情。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4] 对于如何实现民生,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深信革命和建设都要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成功。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提出“国以民为本”。  因而,他的民生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即衣、食、住、行。认为如果人民大众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受到威胁,还有什么其它可言。列宁曾赞扬他说:“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5]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种民主思想是对几千年君主专制的极大反抗,也充分体现孙中山尊重人民的态度。孙中山不但关心群众,尊重群众而且相信和依靠群众,认为实现民生不能脱离民众。他说:“革命事业是大家的事,必要大家同心协力才可实行。”。他认为,“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孙中山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所说的“社会的生存,无疑指的便是人民的生存、国民的生存、群众的生存。孙中山说的直接维持人民生命存在的生计,指直接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经济生活的有关事情,它既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问题,即物质生活和日常生计,也涉及到人类对生存、生命的要求和求生的意志问题。“民生”所指的生活主要便是指的这种满足人民生存需要的生活。 这便明确表述“民生”是关系人民生活和国计民生及群众生命这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经济生活广泛领域的社会劳动和实践问题。孙中山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事实即吃饭、穿衣出发来观察社会发展的问题,孙中山说“我们现在要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要解决安适问题,也不是要解决奢侈问题。只要解决需要问题,这个需要问题就是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 要四万万人都是丰衣足食。”[6] 可见孙中山这里说的生活,主要是指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一类的经济生活。孙中山主张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具有近似唯物史观的思想要。 他认为:“经济问题,不是多的心和感情作用可以解决了的,必须把社会的情况和社会的进化研究清楚了以后,才可以解决。 这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原理,可以说是完全凭借事实,不尚理想。”把解决经济问题的原理奠基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唯物史观。
    2、以地权实现民生
    孙中山认为,地主阶级凭借土地剥削农民,是农民贫困的根源。因而他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使人民获得能维持其生存的土地他强调“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7]。并指出土地私有的非法性和土地公有的途径。这一思想,为解决中国几亿农民的生存和独立、自由指出了道路,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为解放全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指出了具体的途径。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并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诸如阶层差距和分配差距的扩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民生的基本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为这些民生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且持续发展,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态的和谐。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同志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他说:“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8]这些理念与孙中山民生思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当前2/3页

Copyright (C)sxm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0169号-1

联系地址: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 029-87277173 传真: 029-87277155

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