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之道,贵在普及”
孙中山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唤起民众以振兴中华。只有从普及教育入手,才能培养成千上万之良才。“非学无以别其才”,“非学无以成其用”。他在1912年《中国同盟会大会通告》第九条第四款规定了“普及教育”。1912年3月18日《国民党宣言》第一章第八条“主张兴教育……其今日所亟振兴者,一曰法政教育,一曰工商教育,一曰中学教育,一曰中小学师范教育,一曰女子教育……”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三章(乙)条“对内政策”第13款规定:“励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整理教育系统,增高教育经费”。在北伐开始时的《北上宣言》中,“文化普及教育”也作为北伐的重要目的。孙中山作为中国的卓越领袖,反复鼓吹普及教育,大大促进了民国以后我国普通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孙中山普及教育的主张涵盖了儿童教育、成年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军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华侨教育等,而他论述最多的要属中小学教育与女子教育。
(一)重视儿童学业与素质教育。他说:“作人之道,尤重蒙童,中小学校之急务应开办。”“无论贫富,凡是十岁以下的儿童,都要给他们教育”。孙中山认为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给以特别关爱,他对桂林学界人士讲“青少年受了教育十多年之后,便成了有用的人才,可以继续你们前辈去办事。如果他们失了教育,你们以后的人才,便新旧不能相接,以后的事业便没有人办。”他还把普及少儿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之基础强调:“非学问无以建设”,“凡国强弱,以学生程度为差”。在他的关怀指令之下,民初就在各地加快了新式中小学的建造,并多次召开全国教育会以商讨教育各种规程。
(二)重视女子教育。孙中山彻底摒弃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陈腐观念,大力提倡女子教育与男女平权。他认为“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甚少。”他深知百姓之愚昧是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而这种“愚夫愚妇”乃是被封建统治者剥夺了受教育权。“不识丁者十有八九,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此所谓弃天生之材而自安于弱。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则智者不致失学而嬉,而愚者亦赖学而知理,不致流于颓悍,妇需亦皆晓诗书。 如是则人才安得不胜,风俗安得不良,国家安得不强哉?”孙中山重视普及女子教育,呼吁争取女权的革命主张对中国女子教育的推动与影响是很直接的。尽管要摧毁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对妇女的禁锢与对女权的剥夺实属不易,但的确大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仅就男女合校为例:民初,男女才开始于高等小学同校,民国八年(1919年),北京大学始允许女学生旁听,1920年广东省始开风气之先,首先实行大学男女合校,1921年北京等大城市实行于中学、大学。北伐以后,才成为普及的教育制度,我国妇女素质才得以普遍的提高。
(三)他还主张加强军事教育。既要以俄为师,就争取苏俄帮助, 及时开办了黄埔军官学校。此外,他也很重视促进民众素质的社会教育,主张除加强创立新式大、中、小、幼学校教育系统外,“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为年长者养育智识之所。”这样一来,男、女、老、少、幼,“汉、满、蒙、回、藏,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的主人翁,相与和衷共济,圣兴实业,促进教育。”达到“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圣圣,而国以强”的境地,“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