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绍介陕西辛亥革命首义井勿幕的文章中,有诸多方面虚假事实的编造,误导人们把井勿幕视为这次首义的主角人物。我们认真研究众多参加首义人物的回忆文章,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钱鼎、张凤翙才是陕西辛亥革命首义中一前一后的真正的主角人物。
关键词:陕西辛亥革命;主角人物;钱鼎;张凤翙。
陕西辛亥革命首义,是指一九一一年辛亥年陕西新军在西安的起义。陕西新军在西安的起义,主要是钱鼎策划、发动、组织并与张凤翙共同指挥的起义。陕西新军首义成功后,井勿幕策动了渭北各县积极响应,数日之间,全省相继光复。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首义的省份之一,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陕西辛亥革命为北方各省起义树立了榜样,有力地支持了武昌首义,给清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以沉重打击,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其历史地位和意义仅次于武昌首义。
在陕西辛亥首义中,钱鼎、张凤翙、井勿幕三人,无疑都是革命功臣。但是,在他们三人中,究竟谁是陕西辛亥首义中的主角呢?一百多年来,说井勿幕是主角似乎已成定论,但也不乏异议之声。
一九零五年冬季,井勿幕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发展同盟会会员,在省内最早创建了同盟会组织,秘密开展反清革命活动。陕西辛亥首义的第四天,井勿幕在三原响应省城起义,陕西省军政府任命其为陕北安抚招讨使。反段(其瑞)倒陈(树藩)阶段,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井勿幕任总指挥。一九一八年井勿幕遇难,于右任含泪呈文上报广州大元帅府,经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勿幕生平事迹,宣付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并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中将衔,孙中山称井勿幕为“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著名学者章太炎撰写《井勿幕墓志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纪念井勿幕遇难二十七周年,国民政府派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专程来陕主持,将井勿幕灵柩由蒲城迁至西安革命公园内,举行公祭,同时在三原县举行“三原各界公祭井勿幕先生纪念大会”,会毕,移灵于西安南郊少陵原,并拨款购地十二亩,建立陵园,树立墓碑,举行隆重地安葬仪式,并在路口树立蒋介石题字的“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的大型石牌坊。又经于右任提议、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井勿幕居住过的西安四府街改名为“井上将街”,将四府街南端的小南门命名为“勿幕门”。王陆一主编并经于右任审定出版的《西北革命史征》一书的《人物纪传》中,井勿幕排在第一名,钱鼎排第二名,郭希仁排第三名,张凤翙排第四名。总之,井勿幕受尽各种殊荣,受到备极尊祟。
钱鼎、张凤翙、井勿幕在陕西辛亥首义的历史中究竟怎样定位呢?笔者认为,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对革命先驱的尊重和负责以及对井勿幕本人的尊重和负责的态度,必须把史实搞清楚,一切以史实为依据。我们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陕西辛亥革命史实的疑点多多,有关井勿幕史料的疑点也不少。特别是在一些研究、绍介和纪念的文章中,一些人尽罔顾历史,凭空编造一些虚假事实,添加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有的人不研究、不考证,不负责任的引用这些假材料,造成很坏的影响。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把戴在井勿幕头上一些不真实的称谓和虚假史实纠正过来,还陕西辛亥革命历史的真面目,还一个真实的井勿幕给世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三人在陕西辛亥首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定位。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井勿幕与钱鼎
胡景通、严佐民在《井勿幕传略》中说:“一九零六年春,井勿幕在井崧生的帮助下,奔走渭北各地,秘密活动,数月间就发展了同盟会员吴宝三、张拜云、郭希仁------钱定三------等三十余人(张凤翙等军界人事,另行加入日知会),在三原北极宫召开同盟会人员全体会议,创建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奠定了同盟会在陕西活动的基础”。在这段文字中,说钱定三(即钱鼎)在一九零六年时,即被井勿幕发展成为同盟会员的,并且参加了陕西同盟会人员第一次全体会议。还说郭希仁也是零六年加入同盟会的,也参加了陕同盟会第一次会议。上述史实的来源没有说明,费尽周折也查不出史实的来源,使人难以相信。我们没有考证这三十余名同盟会会员是否一一属实,但钱鼎、郭希仁此时尚未加入同盟会,也没有参加陕西第一次全体同盟会会员的会议,这是有第一手材料可资证明的事实,那么钱鼎、郭希仁加入同盟会的事就不能记在井勿幕业绩的名下。关于张凤翙是否加入日知会的事,更与井勿幕毫无关系,且一并记在井勿幕功绩的名下,有欠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