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井勿幕其他史料的疑点
王民权先生在研究陕西辛亥革命史实中是比较重视实际的一位,他写的《史料中井勿幕先生与陕西辛亥革命的若干疑点》一文,对于陕西辛亥革命有关井勿幕史料的疑点,做了比较深入的考证,我比较赞同。在其考证的基础上,再谈一些具体看法。
A.陕同盟会负责人商议“起义”的决定问题
陈晨先生在“井勿幕:陕西辛亥首义第一人”一文中介绍了勿幕的生平及其秘密运动时期的革命活动,谈到辛亥革命时段,陈文依据胡景通、严佐民《井勿幕传略》中的说法,做了如下叙述:“九月下旬,前往南方联络的张聚庭返回陕西,传达了总部命令,确定全国将在十月六日同时起义,而陕西同盟会负责人商议决定:由新军在西安起义,渭北各县相响应。决定之后,井勿幕便赶赴渭北酝酿起义。”陈晨先生对于《井勿幕传略》中记述的事实,是否做过考证,有没有第一手来源依据,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从郭希仁《从戎纪略》中得到证实,所谓“陕西同盟会负责人商议决定:由新军在西安起义,渭北各县相响应”的会议是不存在的,它在时间段和地点上都是矛盾的。
据郭希仁《从戎纪略》记载,井勿幕从当年八月到十月二十七日两个多月的时间中,一直在北山(指同官以北)扎根据地,从未回过西安。九月下旬井勿幕仍在北山,岂有参加西安商议起义决定之事?郭希仁是同盟会陕西的会长,留西安主持机关,他当时只是听到陕新军的风声,谣传农历八月十五(即阳历十月六日)举事之说,并未听到张聚庭的传达,更不知道同盟会负责人开会商议决定起义一事。何来陕同盟会负责人(包括井勿幕)做出起义的决定?这是没有一点史实依据的。
既然决定“由新军在西安起义,渭北各县相响应”,而井不留西安,放弃前指,到远离西安的的渭北酝酿起义,这可能吗?这符合井勿幕的身份、品格和革命志向吗?
如有传达开会,商议起义之决定,同盟会会长郭希仁尚在西安,怎么不知道呢?时井勿幕远在北山,郭希仁又不知道,可见陈晨在文章中记述的张聚庭在九月下旬从南方回来,传达总部命令,陕同盟会负责人商议起义的决定是子虚乌有,胡乱编造的。
李仲三在《辛亥革命之简要》一文中说:武昌起义以后,我“转至蒲城县与井崧生约一并进省。到三原县,未探到井勿幕、邹子良等消息。”“当九月初一日西安起义,井勿幕在北山里,也未赶到西安。”“到了十日之后(实际是西安起义后的第六日),井勿幕、焦子敬等方由渭北到省城来了。”
参加陕西辛亥起义人员的所有回忆文章中,找不到张聚庭九月下旬传达总部命令,陕同盟会负责人开会商议决定起义一事的史实记载。此事再无其他佐证。
根据郭希仁的说法,当时听到新军方面的谣传:农历八月十五举事之说。可能的情况是张聚庭给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传达了总部命令,陕同盟会负责人并不知情。这段时间,陕同盟会负责人并未开会研究决定起义之事。
B.井勿幕的“密嘱”问题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公葬井勿幕时,《西北文化日报》发行者兼社长、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兼宣传处长李贻燕在其《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先生事略》中说:武昌起义,先生(指井勿幕)在渭北部署,谋固革命根本,“乃密嘱在省同志主持,促其从速发难”,“钱鼎得信,才决定发动陕西新军起义的。”这份史料收录在以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名义印行的《井勿幕先生公葬纪念册》中,影响巨大。李贻燕的上述说法,遍阅陕西辛亥革命的所有史料,都未记载,属于“一家之言”,再无佐证。
张钫是陕西辛亥革命首义发起人之一,他写的有关陕西辛亥首义的几篇文章(见作者《风雨漫漫四十年》),朱叙伍、党自新都是陕西辛亥首义自始至终的重要见证人,他俩写的《陕西辛亥革命回忆》一文,他们三人的文章都未提及勿幕“密嘱在省同志,促期从速发难”,“钱鼎得信,才决定发动陕西新军起义”的説法。他们介绍的共同事实是:时四川抗路风潮愈演愈烈,武昌已反正,促使陕西新军内革命党人迅速主动策划举义,以策应武昌。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七日,新军中的钱鼎、张钫、万炳南、贺跋之等,在西安小雁塔召开秘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要抓紧这一时机,迅速组织起义,初步决定十月二十九日举事。然而,川省保路,武昌反正,使清王朝极为震惊,他们害怕新军兵变,先将新军一标一营调汉中,后又突然下令将新军中革命力量最强的二标所属三个营分别调往宝鸡、凤翔和岐山,限时开拔,调虎离山。同时拟定了在新军中要逮捕的人员名单。时革命力量主要是新军,如达清政府目的,革命将前功尽弃。此时,形势非常严峻,原定起义日期已缓不济急,钱鼎提出应急对策,提前一个礼拜(即十月二十二日)举义,荐张凤翙为首领,获得通过,并亲到张营做工作,得凤翙应允。十月二十二清晨,陕西新军官佐及新军中哥老会头目数十人,在林家坟开会,推举张凤翙为起义总指挥,钱鼎为副,立即举义。当日,起义军占领了除满城外的西安大部,经过第二天、第三天与旗兵的激烈战斗,攻克满城,取得首义的胜利。陕西辛亥首义,是陕西新军中的同盟会、陆军同学会、哥老会的联合行动,时井勿幕尚在北山,没有参加新军起义的策划和组织领导工作。因此,陕西辛亥举义完全是由钱鼎策划发动组织与张凤翙共同领导和指挥的。上述史实一直被大家公认,从来没有人提出异议和不同看法。